-
也许有人感到很奇怪,中央党校是马列主义熔炉,主要是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中央党校和古典文学还有什么关系?其实,中央党校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程,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相当重视的,讲文化,讲历...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482) 评论(0)
-
文汇读书周报讯日前,“复旦大学第三届文学评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美国斯坦福大学王靖宇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崔溶澈教授和全南大学李腾渊教授、中国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林雅玲教授等研究文学评...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920) 评论(0)
-
在电话上听本杰明·K·哈默(BenjaminK.Hammer)说话,你大概会认为那是个自小在汉语环境下长大的人,因为他把普通话的四种声调读得太准了。 其实,哈默是高三才开始学习普通话,那时他在加...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885) 评论(0)
-
中国社会科学报甘肃讯(记者朱羿)9月29—30日,“丝绸之路与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理工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丝路文化与唐代文学、丝绸之路与宗教文化、敦煌艺术与丝路文化等议题展开...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475) 评论(0)
-
10月11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的170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汇集160多篇参会论文,1400多项研究成果,共同探...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510) 评论(0)
-
见到山下洋子时,她留着微卷的褐色短发,穿着清爽的白色T恤和深蓝色牛仔裤,亮色口红让她看起来很是精神。整个采访过程中,她一直把双手谦恭地放在端坐的膝盖上,显得十分优雅。 她说,自己是日本静冈英和...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427) 评论(0)
-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唐宋文学研究专家莫砺锋 在国内治文学史的大家之中,莫砺锋是极其特殊的一位。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30年前论文答辩就上过央视《新闻联播》。他是程千帆最器重的弟子,公...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814) 评论(0)
-
文学研究的中西学差异,宏观言之,首在目的之差异,由之而生思维方式和学术方式之差异。中学以“知行合一”为归宿,旨在通古而用今,研究价值最终落实在文学创作,重在“我心”会“文心...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181) 评论(0)
-
-
将明朝形象理想化 柳梦寅诗文中的中国首先是一个幅员辽阔、景色壮丽、充满机遇的大国。他着力描绘中国天地的辽阔,如“中州天地阔,山远野无边”(《鞍山途中二首》),通过描绘辽阔苍茫的旷...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931) 评论(0)
-
-
首位为尊,次位为客。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礼仪修养的国家,每一个小孩子在刚懂事的时候,家长都会教他一些餐饮礼仪。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四大贵族家庭的繁荣与衰败的故事,客观的还原了当时...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128) 评论(0)
-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全国多地大兴读经之风,甚至倡导穿汉服、行古礼。笔者认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的复兴是种必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渐渐兴起了一种带有“复古主义...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715) 评论(0)
-
最近看了一篇某杂志编辑访谈刘再复先生的文章,我非常惊诧,惊诧于刘再复先生对两部古代文学名著的恐惧感。刘先生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视为中国人的“地狱之门”,因此着有《双典批判》一书。他...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8 阅读(333) 评论(0)
-
首位状元—孙伏伽。孙伏伽是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状元。虽然隋朝就有了科举,但有名可考的首位状元却是唐代的孙伏伽。 最后状元—刘春霖。刘春霖是清光绪三十年的状元,次年慈禧太后就下旨废...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227) 评论(0)
-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有“三尺”这个数量词,含义却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三尺”好理解,就是指距离。而平民出身的天子刘邦总喜欢吹嘘自己凭“三尺...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312) 评论(0)
-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几千年来,中华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习近平表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 中国书法正日益...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831) 评论(0)
-
转型期中国向何处去,一直为世人瞩目。在有答案之前,必先对中国社会的隐性与显性的特点有所认识。为更好理解此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窥视未来前景,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接受了访谈。 “小说教”里...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92) 评论(0)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儒家思想引导中国未来道路的呼声、文章、学术研究开始兴盛起来,到今天已汇成一种不小的声音,被称为“新儒家”。这种声音,作为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几乎是一边倒的中...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633) 评论(0)
-
这件凤凰花片,是马王后玉步摇上的垂饰 一座王后陵,一座藏宝库。《五代吴越国康陵》考古报告揭秘—— 古代“白富美”的墓里都有啥 一部《鬼吹灯》,掀起了盗墓小说热,...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398) 评论(0)
-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古装喜剧《刁蛮娇妻苏小妹》演绎的正是宋代读书人对科举的种种态度,诸...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775) 评论(0)
-
在人们的心中,公务员是个旱涝保收的职业,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也好,社会地位高。为此,有人不惜准备十年,只为博得“公务员”的美誉。然而,在古代,公务员待遇也是如此吗? ●宋代公务员年薪...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580) 评论(0)
-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自隋朝始至清朝终,这个古代的“高考”更是令人纠结,多有失意者。 这些失意者大致分两类,禁考和落榜。禁考即被剥夺了考试资格,大诗人李白就是禁考的受害者。据说,被...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579) 评论(0)
-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248) 评论(0)
-
对于高考阅卷工作,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该是阅卷的认真程度和公平性。在古代,大家肯定也是这么个心情。位于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曾是中国科举最大的考试场所,自然也是最大的阅卷中心。那么,古代...
文化杂谈 发表于2021-10-26 阅读(4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