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入途国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 > 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laoshi来源:入途文学网发表于:2021-11-19 14:01:30阅读:7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 孟子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3、众人拾柴火焰高。

    4、团结就是力量。

    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

    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猜你喜欢
  • 与熊素波·(清)金人瑞

    弟自幼闻海上采珊瑚[1]者,其先必深信此海当有珊瑚,则预沉铁网其下。凡若干年,以俟珊瑚新枝渐长过网,而后乃会集众尽力,举网过海,而珊瑚遂毕举也。 唐律诗一二[2],正犹是矣。凡遇一题,不论大小,其犹海

  • 西樵山

    西樵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南海市西南部,面积约十四平方公里,西樵山有七十二峰,以山青,水奇著称,享有“岭南佳境”之盛名。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樵山是七八千万年前由海-山喷发岩浆,岩状,火山灰后形成的死火山,山体外陡内平,状若莲衣复合,大秤

  •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吉思汗陵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市70公里。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

  • 梦见恶魔、妖怪、怪物

    若梦见自己受恶魔攻击,则将发生危及性命的事情。梦见妖怪在追赶自己表示会有烦恼的事情发生。梦见自己被妖怪压着表示运气将好转。若被妖怪杀害,则表示会生病或会受破坏者妨碍,无法顺利行事。梦见怪物跑到家中,表

  • 孩子上学不专心作业拖拉怎么办?

    遇到小孩上课别分心功课迁延的事情,有局部家长会嗔怪小孩上课别当真,或者者大意粗心,这有形中增添了小孩的心思压力,妨碍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家长应当在激起以及造就小孩的学习兴致上多下工夫,这是使小孩学患上欢

  • 北京市教委:不再审批新学科类培训机构,现有的重新审核登记

    9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北京市教委介绍关于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资金监管、人员安置等情况。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北京市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并对现有线下线

  • 2021年属马的爱情劫难,如何化解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人也都很渴望自己能够感情顺利,爱情甜蜜。但是在2021年的时候,属马人却会经历一场感情上的劫难,具体是什么劫难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

  • 深度分析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红颜祸水?

    若要讲中国历史,夏代是别能别讲也是不管怎么别可跨越的峦峰。然而,夏代却是一具没有多少考古什物出土的王朝,它仅仅存留于人们的经历中以及传讲中。所以,历代对于夏王朝的实在存在性成为公案,七嘴八舌,无所适从

  • 汉服文化,流转千年

    今年国庆假期,在很多热门景区、城市公园以及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年轻人身着汉服进行游玩观赏,让这些景色增添了几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与此同时,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上,也经常能看到一些身着汉服唱歌或跳舞的网红,收获百万级的点赞。想起十年前刚刚兴起的“汉服运动”,当时身着汉服,人们看见了,要么觉得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全诗赏析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入途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