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儋耳》全诗赏析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作品赏析
儋(dān)耳,在今广东海南岛儋县西北,传说古时候那里居住过耳朵下垂的部族叫儋耳国,汉武帝时即在此处设置儋耳郡,这就是地名的来历。苏轼虽然不赞成王安石的改革,但却有些革新思想,所以也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于宋哲宗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到海南岛,六月十一日渡海,七月十三日到达儋耳,作了这首诗,写下初到儋耳所见的雨景和被贬的感慨。开头一句很有气势:傍晚时分,霹雳一声,威震天地,雷声刚停,大雨就哗哗地下起来。阴历七月,正是海南岛的雨季,雨水比较多,这一句把雷雨的气势表现出来了。下雨的时候作者在哪里呢?他初到儋耳时暂住在官舍里,这时他正在官舍高高(崔嵬)的楼上倚靠着栏杆放眼观望雨景。
雷雨是一阵一阵的,一阵雨过后,从云隙里露出一道斜阳,阳光遇到空中的水气,经常折射而为彩虹。虹有主虹和副虹两种,按古时的说法,一种雄的是虹,一种雌的是霓,所谓雌霓,就是今天所说的副虹。第三句说,那弧形的雌霓从天上一直垂到云朵的下面,描绘出了雨后彩虹的奇观。第四句接着说,从海上吹来了一阵海风,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快意)。这一联有人评论说“奇警”,的确是雄伟奇特、语新意妙的动人诗句,表现了苏轼的旷达乐观。他虽然被流放到天涯海角,但并不悲观。据说他在儋耳时,在“人不堪其忧”的环境中,却“恬然著书为乐”;这两句诗正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境界。
第二联在雨霁的风光中体现了乐观精神,第三联则是以乐观的精神想象这年头的好景:那些种地的老乡们(野老)已经在唱丰收歌了,农业上想必会有好的收成;传说朝廷下了升任新官的诏书(除书),要把被贬到外地去的官员(逐臣)放回去,政治上想必也已有了转机。所谓放“逐臣”回朝,也许是当时的谣传,也许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实际上,直到元符三年(一一OO)宋哲宗赵煦死去,宋微宗赵佶上台,苏轼才得遇赦离开海南岛。
不过,在他看来,放回不放回已经是无所谓的事了,旷达得很。最后两句意思说:东坡(苏轼的号)我年纪大了(当时已六十二岁),人老了。杜甫在诗里说“但得残年饱吃饭”,我这余年(残年)能象杜甫说的吃饱饭,也就满足了;陆云《逸民赋序》说,古代逸民(隐居的人),什么都不在乎,只是“欲专一邱之欢,擅一壑之美”,就是说只要有个山水幽美的地方栖身就很高兴了。我现在也象古代逸民那样,能专此一壑,有这个地方落脚也就可以了。其他人间万事,已经漠不关心了(万事灰)。他被贬到这种地方,不无感慨,心情当然不会是轻松愉快的,不过他在诗中却是以旷达的姿态来表现这种感慨的。
[url=http://www.richcon.net/]http://www.richcon.net/[/url]
-
运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想要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变得越来越优秀,势必需要良好的运势支撑。对于1974年出生的生肖虎来说,到2020年自己就到46岁了,未来的运势是否平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原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
-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
当我们遇到喜欢的人时,不管这段感情会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和对方在一起,不管对方颜值好不好看,也不管对方有没有经济实力,甚至不管年龄相差多少,只要喜欢就能冲破一切阻碍。可在恋爱或者结婚之前,还是要注意自
-
《杂诗》 作者: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鹃:鸟名,
-
原标题:留存乡愁记忆 传承农耕文化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大良沟村乡村博物馆,参观者在体验传统计数器。新华社发辽宁盘锦大洼区荣兴村,游客在荣兴博物馆里观看早年水稻耕种工具。新华社发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村
-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
-
1月11日,区委政法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座谈会召开。延寿镇、沙河镇、城南街道负责人,以及公安昌平分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9名代表结合本职工作畅
-
《我道》 十年烟雨月新钩, 风雪人间白暮秋; 一夜江湖谁不老, 清流未惑自成舟!
-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作品赏析①争:又作“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