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陈风
陈:今河南省淮阳,柘城,安徽省毫县一带。
宛 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注:
宛丘:四周高中间低的游乐场。
汤:音荡,荡之借字。
值:持。々栘羽:舞蹈道具。 翿[dao4]:同鹭羽。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
枌[fen1]:白榆。 栩:音许,柞树。
子仲:陈国的姓氏。 榖[gu3]:音古。
鬷[zong4]。 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荍[qiao2]:紫红荆葵。
衡 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注:
衡门:横木为门,简陋的门。
可以:何以。 泌:音密,泉水。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
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注:
菅:音间,草名。
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注:
牂牂、肺肺:木盛貌。 昏:黄昏。
晢[zhi4]:同煌。
墓 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枭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
谁昔:由来已久。 枭:猫头鹰。
萃:音翠,群栖。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
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鹝。
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
防:枋,常绿乔木,可为红色染料。
邛:音穷,土丘。 旨:美。 苕:凌霄花。
侜[zhou1]:谎言欺骗。
鹝[yi4]:绶草,十样锦。
鹝──①古书上指吐绶鸡。
②另同鹢:古书上说的一种水鸟。
月 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
佼:姣之借。 僚:美丽。 劳心:思念。
懰[liu2]:妩媚。 慅[sao1]:音骚。心神不安。
株 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
匪适株林,从夏南兮!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注:
株林:陈灵公与夏子南之母有私。
从夏南:追求夏南之母。
泽 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莲。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
陂:音皮,水池的边沿,湖滨。 伤:忧思。
卷:音全,美丽动人。
悁[yuan1]:音冤。 悁悁:郁郁不乐。
-
私奔(打一英文单词) 答案:spoon痴爱,迷恋;调羹;用汤匙舀龋
-
雪望洪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赏析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
-
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孙竞)“‘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在托育服务规划布局、城乡发展、普惠服务、税费支持、财税支持、人才供给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增强家庭育儿能力,优化社区托育服务,在社区建设更多
-
想人生七十犹稀①,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②。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③。五十年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④。子细沉吟,不都如快活了便宜。 ①“想人生”句:这
-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
-
甘靖中在“两节”工作部署会上强调 时刻紧绷安全稳定之弦 确保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安宁的“两节”假期
12月29日,昌平区召开会议,对元旦、春节“两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市场供应、城市服务运行保障、安保维稳、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安宁的“两节”假期。区委书记甘靖
-
历史上的张飞究竟什么样? 沈伯俊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广大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然而,这个形象,却是罗贯中在保持历史人物张飞忠于刘蜀、勇猛善战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市
-
上联: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下联: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上联:堂前萱草舒眉绿下联:石上榴花照眼红 上联:时逢端午思屈子下联:每见龙舟想汨罗 上联:赛龙夺锦鼓声催发健儿奋下联:端
-
曹雪芹在对《红楼梦》中人物取名上很有讲究,从人名就能看出一些他的创作心态,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人物名字背后暗藏的那些玄机。 1.甄士隐 这个名字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始就告诉你了,说ldqu
-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