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入途国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乐器

琤尼

作者:laoshi来源:入途文学网发表于:2022-06-30 14:00:00阅读:484
琤尼,是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琤”是数字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击打、拉奏等的统称。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柔晰,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
  
  关于琤尼的起源,在凤山壮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凤城有位名叫宜英的勤劳、善良、美丽的壮家姑娘。母亲是罗土司家的女奴。土司逼死了她的母亲后,又强迫宜英去他家抵债。春耕时节,土司责令她每天插九亩田的秧苗。宜英拼命地插呀,插呀……一直插到月亮挂上中天,也没办法插完。宜英累得要倒下了,她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一切被罗土司家的放牛郎义伦看见了,他到田里去帮宜英插秧。他们的行动感动了上天,神仙派了百鸟百兽来帮忙,一夜之间就把罗土司家的田插完了。宜英和义伦在劳动中建立了感情,他们相爱了。这一来,得罪了对宜英早已垂涎的罗土司的儿子。罗子诬蔑义伦勾引他家的女奴,将义伦发配到很远很远的田州(今百色地区的田阳县),并要义伦从那里起每隔三步种一棵梧桐树,一直种到凤城家乡来。义伦被发配走之后,罗土司的儿子就逼着宜英嫁给他,宜英宁死不屈。她每天跑到穿窿山,站在一块大青石上远眺着田州方向,哭啊,望啊,盼着义伦早日把梧桐树种到家乡来。时间如流水,年复一年,穿窿山上那块大青石被宜英的眼泪滴成了筛子状,可义伦还是没有回来。一天,土司的儿子又来逼婚,宜英气愤地冲进自己的小茅屋、扑在木枕头上痛哭起来(壮族人喜欢用木头和竹子做枕头)。她哭醒后,发现自己的头发都垂落到枕头上,她痛苦地抓住头发用力一甩,随之木枕发出了悦耳的响声。原来,这是宜英的头发卡在枕头上拉扯时发出的声音,受此启发,宜英把一缕缕头发搓成细绳状,绷在木枕头上,制成了壮族第一支七条弦的拉琴。接着她又用竹子和自己的头发做成了一把琴弓。从此以后,宜英就用琴声代替她的眼泪和思念,每天在穿窿山大青石上拉琴、唱歌。她拉呀,唱呀,直到她头发变白成了老人,也没能把她的情郎盼回来。她最后化成了一只鸟,每天不停地飞,“秧姑!秧姑”地叫着,到处寻找她的情郎。后来,人们就把发出这叫声的鸟称作秧姑鸟,把穿窿山那块大青石称作滴泪石,把宜英制作的琴称作琤尼。此后,琤尼便在桂西北壮族聚居的都阳山一带广为流传。    历史悠久的琤尼,以前曾称作壮族七弦琴、瓦琴、唐琴、福琴、神琴等,这大多是今人根据琴的形状,并附会汉族乐器而来的,很不确切。它必须与汉族的七弦琴(古琴)有所区分,“琤尼”字也并非古筝之筝意。它是源于东兰、凤山故乡,于桂西北山区土生土长的壮族特有的古老民间拉弦乐器,是壮族音乐文化的一颗明珠。在中国乐器史上,壮族的琤尼也和汉族古代的轧筝一样,同为弓拉弦鸣乐器的鼻祖,只是流传的地域不同而已,轧筝是在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和河南等地,琤尼则是在南方的广西。由于壮族古代没有文字,故在历史文献中很难查寻到琤尼的详尽记载。它的起源和历史沿革,只能从民间传说故事、近代地方志、民间歌谣和老艺人的记忆中去追寻。根据《凤山县志》记载:宋代之时,凤城确有姓罗的土司,而且是兄弟两人,一个叫罗绍远,一个叫罗绍迁,是远近闻名的富户人家。当地壮家人都称他们是土司头人,流传至今的许多凤山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都与这两个土司有密切关系。在东兰县,相传明代初年,有位县令来上任,当地名流曾组织过一支四十至五十人的大型琤尼乐队为其捧场,后来县令立碑纪念他上任时的排场,就将当时来祝贺的名流和乐手的名单都刻在了石碑上面,将其立于县令家的厨房前。县令更换,年代久远,今日石碑的下落已无人知晓。1984年,据东兰县长江乡安桃村琤尼老艺人韦连登(时年74岁)的回忆,他的琤尼演奏技艺是跟爷爷学到的,他的祖爷爷共传给他爷爷七十一首乐曲,而他仅学得十五首,现在只记得八首。综上所述,琤尼出现于宋代,约有900余年的历史,在明代初年至清乾隆年间的400年里,是它发展、兴盛的时期,在壮族民间普遍流传,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东兰民歌《新房间连间》唱道:“新房间连间,前间连后间;后间织绸缎,前间拉琤尼。”那时壮家姑娘必须学会纺纱织布,出嫁时也要穿用自己织的布做的衣裳。姑娘和小伙子恋爱时,也常常拉琤尼或弹土琵琶(形似秦琴),所以民歌《琤尼和琵琶》中又有:“琤尼和琵琶,不拉不弹壁上挂,小妹呀,何时你得闲,哥哥给你把曲拉。”20世纪以来,琤尼在民间渐少使用,到了50年代,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只极少数民间艺人尚有留存,几乎濒临失传境地。60年代初,广西艺术学院和自治区文化采风队已开始对其进行挖掘。在壮族民间,会讲琤尼传说故事的老人、会唱琤尼民歌民谣的青年人比比皆是,但就是未见过?尼。80年代初期,广西河池地区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两位音乐家,曾对琤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嗣后,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先生也对琤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琤尼枯木逢春,发出新绿的嫩芽。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琤尼这朵壮族古乐奇葩,必将在祖国音乐艺术的百花园里,开得更加鲜艳夺目。#p#分页标题#e#
  
  形制古朴,由共鸣箱、岳山、弦轴、琴柱、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图)。共鸣箱即为琴身,呈卧式半圆形中空体,它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面板为半圆的拱形,用桐木制作,多使用当地所产的泡桐木,将一整段原木从中破为两半,以半边原木掏空内腔,雕凿成半管状的圆槽,凸面刨光成为半圆形的琴面,面板厚0.7厘米~1厘米。底面平直,多使用松木、杉木薄板制作,板厚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和一个弯月形大孔,两孔相对。面板和底板胶合后,两端通透,不设音窗。琴箱长60厘米~70厘米、底宽16厘米~17厘米、中高7厘米~9.5厘米。在距琴面两端5.5厘米~8厘米处,分别设有岳山(弦枕)支弦,岳山用硬木制作,呈半圆形条状,底部与面板相接,岳山高1.3厘米~1.5厘米、底宽1.4厘米~1.6厘米。在琴首与岳山之间,等距竖向排列七个弦轴,弦轴使用柚木等质地较硬、纹理细密的木材制成,当地多用壮语称作“肥外”的木料制作,轴体为圆锥形,轴柄多呈球状。琴尾的岳山外侧,开有七个圆形弦孔,供琴弦穿过而用。琴柱也称琴马,用壮语称作“卜柚”的木料制作,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木或牛角制作,外形呈秦汉古币状或人字形,柱的上端开有小孔,琴弦穿过其孔并支弦于琴面上,七个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张七条琴弦,最早使用棕丝或马尾搓成,后用羊的肠衣弦,现在使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弦一端缠于弦轴上,另一端穿过弦孔,缚弦于弦孔内侧的小木棍上,或弦头在孔内侧打结,也有直接在琴尾岳山上钻孔系弦的。琴弓用竹片或细竹作弓杆,系以马尾为弓毛,弓杆长50厘米。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支壮族琤尼。共鸣箱木制,琴面凸起呈半圆形,系用半边泡桐原木挖凿而成,底板松木制,上面只开有一个圆形大孔,琴箱长60.5厘米、底宽16.5厘米、中高7厘米,两端敞口、通透。岳山木制,半圆形条状,宽1.5厘米、高1.3厘米,分别设于距首、尾两端5.5厘米~6厘米处。琴首一端竖置七个弦轴,等距排列成一行,轴体用荔枝木制成,呈圆锥形,轴柄为椭圆形球状。琴尾岳山外侧,开有七个弦孔。琴面上置有七个琴柱,呈斜形排列于面板中部,琴柱也用荔枝木制作,为扁平的片状,轮廓呈人字形,柱高7.2厘米、两脚宽3.4厘米,距顶端1厘米处,开有穿弦、支弦小孔。张七条丝弦,均用二弦。琴弓为竹片作杆,拴以黑色马尾,弓长52厘米。通体髹以三色油漆,在琴面中央绘有一个菱形图案纹饰,其上写有草书“和平”二字。此琴来自广西壮乡,为60年代初期制品,工艺较为精细,装饰富有壮族特色。1963年广西音协将其赠予音乐研究所,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时,可以坐奏或立奏,也可边走边奏。将琴斜横于胸前,琴首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拇指插入底板的小圆孔中,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插入弯月形孔中,右手执琴弓,在琴柱至琴尾岳山弦段拉奏、磨擦琴弦发音。坐奏时,也可将琴箱斜置于左腿上。也可用手指或拨片弹拨琴弦发音。琤尼的七条琴弦,按五声音阶定弦,一弦定一音,通常定弦为:g、a、c1、d1、e1、g1、a1和d1、e1、g1、a1、b1、d2、e2或d1、e1、g1、a1、c2、d2、e2。演奏时完全用空弦拉奏,换弦换音,音域较窄,只有九度。因琴箱面板较厚,发音微弱,但音色较为柔和清晰,有如姑娘之轻柔吟唱,音量较小。演奏中,随时要根据音高的变化,左手转动琴身以配合右手的运弓,偶尔亦有拨弹。所演奏的曲调较为简单,节奏平稳,多用级进音程,以相邻或相近弦间的二至四度为多,大跳旋律较少。但因持琴姿势所限,左手未能解放,不能按弦或揉弦,只靠空弦演奏,故演奏技巧不复杂,音色也单一。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伴奏。在劳动之余或农闲时节,人们常拉起琤尼独奏自娱。每逢民族节日、婚嫁喜庆或贵客临门,也常与其它乐器一起合奏助兴。夏秋季节的夜晚,人们聚集在院坝上乘凉,一边拉奏尼,一边唱起民间歌谣。壮族未婚青年男女,曾用琤尼与土琵琶合奏,倾诉衷肠、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情。相传民间有七十二板(曲牌),大都已经失传,尚存的十余首乐曲,也均无曲名。著名的民间琤尼艺人有韦连登、韦龙尤和韦卜周等。#p#分页标题#e#
  
  〔改革琤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音乐工作者们,借鉴其它乐器,曾先后对尼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将共鸣箱增宽、加大,使音量显著增强,有的增加琴弦,有的增设指板,有的改变琴柱排列,使音域得以扩大,演奏姿势也相应地有了改变。这些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尼演奏技巧的丰富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先改革制成卧式十六弦琤尼(又称拉筝)。在传统琤尼原形的基础上,加宽、加长了共鸣箱,使之增大了近一倍,音量也相应有所增大。琴弦由七弦增至十六弦,一弦一音,音域较原来多九个音。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平置于桌面或琴架上,右手执大提琴弓在琴柱右侧弦段拉奏,左手按抑琴柱左侧弦段。弹奏效果也较好。由于解放了原来持琴的左手,可以借鉴古筝的奏法,使演奏技巧有所发展。1980年,该团曾用此琴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两位音乐家,改革制成竖式中音琤尼和卧式低音琤尼。他们的改革,保持了壮族原始琤尼的外形、七弦和拉奏的主要特色,增设了按弦指板并加大了共鸣箱。这两种琤尼,琴身均为框架式结构,框架(框板)使用当地所产较硬的夜(艹好)木,面板、底板仍使用较软的泡桐木。竖式中音琤尼,琴身全长90厘米,共鸣箱长68厘米、琴首宽21.5厘米、中高6厘米,面板呈拱形,中、上部设有40厘米长的按弦指板,指板上方为琴首,设有七个木制竖向弦轴,横列一排,指板下端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弯月形音孔,中间置有一个木制桥形琴马。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身下端置于两腿间的木凳上,琴首底板靠紧左肩,左手扶琴按弦,右手执大提琴弓在琴马上方拉奏。中音琤尼定弦为:a、c1、e1、a1、c2、e2、a2,音域a—f4,近四个八度。音色圆润、丰满而浑厚,高、低音的音色协调统一,可以借鉴西洋乐器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转调方便,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既可演奏民间传统乐曲,也可奏出轻快活泼、热情奔放的旋律。卧式低音琤尼,琴身全长128厘米,共鸣箱长90厘米、琴首宽28厘米、琴尾宽24厘米、中高7厘米~8厘米、指板长54厘米。演奏时采用立姿,将琴平置于琴架上,奏者立于琴身左侧,左手在指板上按弦,右手执弓在琴马上方拉奏。低音琤尼的七条琴弦定弦比中音琤尼低四度,定弦为:e、a、c1、e1、a1、c2、e2,音域e—g3,三个八度多。音色浑厚而低沉,音量较大。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也可用于弹拨演奏,左、右手均可执拨弹奏。
  
  90年代初期,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先生制成的改革琤尼颇具新意。他在保持传统琤尼原有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将琴箱面板厚度由0.7厘米~1厘米减薄为0.4厘米~0.45厘米,宽度由16厘米~17厘米增至20厘米,拱起的中高由7厘米~9.5厘米降低为5厘米,这样的规格尺寸,既有利于面板振动,又使琴腔的空气容积适当,所以琴的音量明显增大。借鉴扬琴音位排列,将琴柱斜向排列改为横向排列,使琴柱两边的弦段发音为八度关系。定弦为:g、a、b、d1、e1、g1、a1,琴柱右边的音高八度,使原来的九度音域变为g—a2,两个八度多。还可根据演奏不同乐曲的需要,通过移动琴柱,使两边的发音变为四度、五度或三度关系。琴柱横列后,使拉奏时运弓方便,并可随时改变所奏弦段。在b、b1弦和e1、e2弦的下方还设有机械顶柱,由左手食指和中指在琴腔中控制,可使弦音升高为c1、c2音和f1、f2音,琤尼也就成了七声音阶乐器,解决了以前不能转调的难题。这种改革琤尼,在1993年3月举行的广西国际民歌节的演出中,首次登上音乐舞台,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音乐界和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TAG标签:

  • 上一篇: 椰胡
  • 下一篇:月琴
  • 猜你喜欢
    • 燕岭坡殉难民众公墓

      燕岭坡殉难民众公墓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燕岭坡殉难民众公墓位于琼海市中原镇,时代为现代。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文物本体与保护范围两线合一,总面积661.18平方米。中原镇:中原镇位于琼海市东南部,地处北纬19°8′东经110°27′,距省会海口101公里,距市府加积15公里,距博鳌水城10公里。它东临风光旖旎

    • 经典的关于吹牛的有趣谚语 日里讲到夜里,菩萨还在庙里

      说了半天胡子嘴,还是一个光下巴。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好鸣之鸟懒作窝,多鸣之猫捕鼠少。 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说了半天胡子嘴,还是一个光下巴。 嘴到千里,身子仍在家里。

    • 紫花不可依,次子丛中戏(打一字) 谜底:芫

      谜语:紫花不可依,次子丛中戏(打一字) 谜语解析:“次子”即为第二个儿子,“二+儿=元”,“丛”为“草丛”,结合起来为“芫”,yuaacut

    • 上齐新石器遗址

      上齐新石器遗址为宁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上齐新石器遗址位于隆德县凤岭乡齐兴村。2019年7月31日,上齐新石器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濒沟畔,南至齐国柄场,西接喇嘛嘴,北起上齐村剧场,东西80米,南北370米。齐兴村:齐兴村…… 齐兴村详细信息++

    • 2022年不生几月虎

      2022年是虎年,这一年将会有很多虎宝宝出生,不过根据生肖命理的说法,不同月份的属虎人命格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2022年不生几月虎。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正月2

    • 乐山实验幼儿园"家长工作坊":如何了解并处理孩子情绪失控

      四川教育新闻网乐山10月12日消息 近日,乐山市实验幼儿园家长工作坊中二班专场正式开课。本次家长工作坊由副园长廖媛与家长们共同探讨话题——如何了解孩子情绪失控并做有效处理。关于孩子的坏情绪问题,让家长

    • 80后女教师辞职回大山“玩转”木制品

      原标题:80后女教师辞职回大山“玩转”木制品方红(右三)和工厂工人们一起展示产品。受访者供图“用18年时间走出了这片大山,决定回来,只用了几天时间。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已经有7年。”这是安徽省岳

    • 唐武宗李炎简介—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朝第十五位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814年(元和九年),生于东宫,母为宣懿皇后韦氏,初名李瀍(chn),唐文宗李昂之弟。唐文宗死后即位,是唐代的第十六任

    • 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体是散文。 散文的出现也就标志着散文文体的成熟。 远在战国以前的殷商时代,中国有了文字。而文字的产生,也就有了散文。最初的散文是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

    • 顾非熊简介|生平

      顾非熊简介|生平

    相关栏目:
  • 传统节日
  • 传统乐器
  • 五行八卦
  • 十二生肖
  • 生肖配对
  • 生肖知识
  • 生肖运势
  • 起名大全
  • 十二星座
  • 节日民俗
  • 民俗礼仪
  • 民间工艺
  • 解梦
  • 相术风水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入途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