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入途国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乐器

叮咚

作者:laoshi来源:入途文学网发表于:2022-02-24 16:00:00阅读:223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并把它看作自己心爱的乐器,还编了许多叮咚民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庆祝,就一边演奏、一边歌唱。有一首叮咚歌这样唱道:“山栏稻米软又香,过去全被地主尝,贫农深夜守山栏,打起叮咚把野猪赶。今天黎族得解放,山栏稻米人人尝,叮咚越打越响亮,声声感谢共产党。”直到今天,每逢中秋佳节,在海南岛五指山区,黎家仍在明月之下,用叮咚演奏歌曲,欢庆丰收。叮咚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乐曲有《叮咚舞曲》等。

“叮咚”是用两根长约两米的碗口般粗的木头上下次悬吊而成。演奏时,手特两根追棒子在这两根粗大木头的不同部位上敲打,便会了发出音调不同的撞击声响。听之,觉得其音雄浑粗犷,深沉悠扬,凡是有黎家人居住和种植作物的地方,都会迥荡着这种原始而有节奏的“叮咚”声。在表演艺术的舞台上,中国的艺术家更是以精湛的一演,创造了世界音乐一绝——在原木上敲击出了动人的乐谱。人们似乎不太情愿以任何高雅、华丽的文字词语给这种古老而新奇的民族器乐命名,只好用其在敲击之下所产生的声响形象来给它拟音命名——叮咚。

在海南岛的黎母岭和五指山下,在昌江和万泉河畔,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黎族的文化艺术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但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颇为丰富,尤其是传统故事和歌谣更占有主要地位,音乐舞蹈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黎族人民喜歌善舞,不仅逢年过节、集会喜庆要唱歌,就是平时劳动生产也要唱歌。黎家青年男女更是歌唱的能手。打叮咚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的特点是简便易学,人人能打。叮咚的声音清脆嘹亮、雄浑粗犷、淳朴动听,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它在农业生产上,还曾起过驱赶鸟兽、保护农作物的重要作用。

乐器历史

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打叮咚在海南流传已久,它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黎家拿起勾刀,到山上砍除荆棘和荒林,清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来种植玉米和山栏米(是当地一种良种稻米)。可是,山里森林密布、野兽成群,黎族人民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经常被野兽破坏,特别是当山栏米成熟时节,大群的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成片的山栏稻谷啃个精光,使即将收获的稻田变成荒地。聪颖的黎家人,为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便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护庄稼,还砍下两根五尺多长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两根短木棍敲打来恫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打叮咚的原始形式,是将木棒吊在田间的树枝上,并用一根绳子系着两根劈开的竹子绑在离叮咚较远的地方,在打叮咚时中间穿插着打竹子,一拉绳索两根竹子便发出响亮的“拍拍”声,借着山谷的回音,就可将较远处的鸟兽吓跑。叮咚对猴子最有效,人声吆喝对它无济于事,只要叮咚一响,猴子准会立即溜走。黎族人民还有这样的习惯,往往在打叮咚之前和敲完一段之后,总要说上几句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长期以来,黎家人通过敲击木棒的不同部位,发现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调,为解除夜间山谷中的寂寞,逐渐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敲打起来,叮咚之声非常动听。久而久之,叮咚便成了独具黎族风采的乐器,打叮咚便成了黎家日常的一种娱乐形式。1956年4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现海南省)歌舞团下乡和黎胞联欢时,发现了这种演奏形式,经过整理、提炼,取消了竹子,突出了音乐部分,便成了今天人们在舞台上所见到的打叮咚。

#p#分页标题#e#乐器结构

叮咚由木杠和木架组成,木杠是发音体,多采用红木或其它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杠长200厘米~240厘米、直径10厘米~12厘米,用绳索吊于刻有花纹图案的三脚木架上。在海南民间,黎家常用当地的“柴即慎”(海南话叫作红麻树)木材制作。每根木杠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上一根为c1、g1,下一根为a、e?1,上下两根为小三度的谐和音程。音调不准时,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杠外,移动吊挂木杠两端的绳索也能调节。在黎族村寨,叮咚除有两根木杠的以外,还有三根、四根或五根的。

演奏方式

演奏时,奏者站立叮咚架前,两手各执一根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木棍敲击。两根以上木杠的叮咚,能奏出更多的音,发音可构成七声音阶,但技巧较难掌握。叮咚敲击的节奏很丰富,多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很少用到三拍子。节奏组织常为对称的手法,通常用左手以急速的节奏敲同音反复,作为衬托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奏出曲调,并以不同的音型越敲越快,运用变奏的形式造成高潮。它和演奏木琴惟妙惟肖,不同的是,木琴是由长短不一的小木块按一定音序编排连接而成;而叮咚则是敲击木杠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音响。

——————————————————————————————————————————————————————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黎语称朗。流行于海南省东方、保亭、白沙、乐东等地。

木制,最初目的是吓跑野兽,后发展为节奏乐器。

凡是到黎寨的人,在夜里,人们听到一种有节奏的木头敲击声。听之,觉得其音雄浑粗犷,深沉悠扬。这就是黎家同胞喜欢玩要的一种古董老独特的乐器——叮咚。

在海南岛的黎母岭和五指山下,在昌江和万泉河畔,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黎族的文化艺术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但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颇为丰富,尤其是传统故事和歌谣更占有主要地位,音乐舞蹈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黎族人民喜歌善舞,不仅逢年过节、集会喜庆要唱歌,就是平时劳动生产也要唱歌。黎家青年男女更是歌唱的能手。打叮咚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的特点是简便易学,人人能打。叮咚的声音清脆嘹亮、雄浑粗犷、淳朴动听,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它在农业生产上,还曾起过驱赶鸟兽、保护农作物的重要作用。

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打叮咚在海南流传已久,它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黎家拿起勾刀,到山上砍除荆棘和荒林,清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来种植玉米和山栏米(是当地一种良种稻米)。可是,山里森林密布、野兽成群,黎族人民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经常被野兽破坏,特别是当山栏米成熟时节,大群的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成片的山栏稻谷啃个精光,使即将收获的稻田变成荒地。聪颖的黎家人,为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便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护庄稼,还砍下两根五尺多长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两根短木棍敲打来恫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

打叮咚的原始形式,是将木棒吊在田间的树枝上,并用一根绳子系着两根劈开的竹子绑在离叮咚较远的地方,在打叮咚时中间穿插着打竹子,一拉绳索两根竹子便发出响亮的“拍拍”声,借着山谷的回音,就可将较远处的鸟兽吓跑。叮咚对猴子最有效,人声吆喝对它无济于事,只要叮咚一响,猴子准会立即溜走。黎族人民还有这样的习惯,往往在打叮咚之前和敲完一段之后,总要说上几句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长期以来,黎家人通过敲击木棒的不同部位,发现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调,为解除夜间山谷中的寂寞,逐渐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敲打起来,叮咚之声非常动听。久而久之,叮咚便成了独具黎族风采的乐器,打叮咚便成了黎家日常的一种娱乐形式。1956年4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现海南省)歌舞团下乡和黎胞联欢时,发现了这种演奏形式,经过整理、提炼,取消了竹子,突出了音乐部分,便成了今天人们在舞台上所见到的打叮咚。#p#分页标题#e#

叮咚由木杠和木架组成,木杠是发音体,多采用红木或其它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杠长200厘米~240厘米、直径10厘米~12厘米,用绳索吊于刻有花纹图案的三脚木架上。在海南民间,黎家常用当地的“柴即慎”(海南话叫作红麻树)木材制作。每根木杠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上一根为c1、g1,下一根为a、e?1,上下两根为小三度的谐和音程。音调不准时,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杠外,移动吊挂木杠两端的绳索也能调节。在黎族村寨,叮咚除有两根木杠的以外,还有三根、四根或五根的。

演奏时,奏者站立叮咚架前,两手各执一根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木棍敲击。两根以上木杠的叮咚,能奏出更多的音,发音可构成七声音阶,但技巧较难掌握。叮咚敲击的节奏很丰富,多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很少用到三拍子。节奏组织常为对称的手法,通常用左手以急速的节奏敲同音反复,作为衬托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奏出曲调,并以不同的音型越敲越快,运用变奏的形式造成高潮。它和演奏木琴惟妙惟肖,不同的是,木琴是由长短不一的小木块按一定音序编排连接而成;而叮咚则是敲击木杠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音响。

关于叮咚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不幸的黎家姑娘从小就失去双亲,落入了头人的摩掌,有一天,失手打破头的酒罐。作为处罚,头人把小姑娘赶到深山里独个儿为他看守山兰稻园并还斥骂道:“五天之内不把拱山兰地的野猪赶走,就把你捆在大森林里喂狗熊。”小姑娘单独一个人在山里看园,心中无不恐惧。挨过了一天又一天。

一天夜里,姑娘再也抵挡不住劳累和睡意,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梦中看见一位老猎人站在她面前,猎人手里拿着两根木头追击木头,并说,只要将木头敲响,各种野兽便会闻声而逃,不敢靠近。姑娘醒觉过来,不见了老猎人,却看见有两根木头就摆放在眼前,姑娘心想,许是先天的有意安排吧,她的痛苦打动了山神,山神派人帮她解脱苦难了。

于是姑娘遵照梦中猎人的嘱咐,用山藤把两段大木头一上一下依次吊起来,并折来两根母指粗的树枝,在木头上槌击起来。木头发出了“叮咚”声响,山猪被吓跑了,其他野兽听到这声响彻云霄也纷纷落荒而逃。看到如此情景,姑娘不顾自已安危饥渴,翻山涉水将这个灵验的办法逐村转告了乡亲们。就在她走到最后一个山头时,因为过度奔波劳累不幸摔死在山路上。山民们按照姑娘传授的办法,纷纷在各个山寨园地里架起了木头“叮咚”,以彼此不绝和“叮咚”声,默默地倾诉着乡亲们对姑娘的思念,抒发着人们对劳动收获的期盼和喜悦。

从此,凡是有黎家人居住和种植作物的地方,都会迥荡着这种原始而有节奏的“叮咚”声。在表演艺术的舞台上,中国的艺术家更是以精湛的一演,创造了世界音乐一绝——在原木上敲击出了动人的乐谱。人们似乎不太情愿以任何高雅、华丽的文字词语给这种古老而新奇的民族器乐命名,只好用其在敲击之下所产生的声响形象来给它拟音命名——叮咚。这个称谓,有声有形又富有民意内含。

TAG标签:

猜你喜欢
  • 书中的端午节:名家笔下不同地域的端午节风情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涉及到端午的文学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记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描写端午的散文、小说,给您呈现一个“书中端午”,

  • 属羊的招财植物是什么,家里养这几种植物最好

      相信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发财,可财富收获也和运气有关,在财运不好的时候,有些人会通过外力来改善运势,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十二生肖里,属羊人在财运上的表现向来不顺,因为

  • 吃饭筷子断了是啥预兆,吃饭筷子断了是什么预兆

    哈喽,各位网友,由于本文的外围常识点是吃饭筷子断了是啥前兆以及吃饭筷子断了是甚么前兆,因此小编特别当真地收集了对于吃饭筷子断了是啥前兆的相干材料,同时有条不紊地做了汇总

  • 顾敻简介|生平

    顾敻简介|生平

  • 淮北师范大学“红色文艺轻骑兵”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人民网北京8月3日电 7月28日至30日,淮北师范大学“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艺术服务团深入淮北市杜集区农村基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郭鹏表示,希望该文化艺术服务团的

  • 韦庄简介—晚唐诗人、词人,菩萨蛮作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为唐睿宗时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其家族至韦庄时已中衰。 韦庄的父母早亡,其家境因而寒微。他自少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出自唐朝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降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1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翻译拂晓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撼;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土。鸡声响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布满清霜,后行主人脚迹行行。枯败的槲叶,降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

  • 北人食菱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北人食菱 作者: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

  • 巴黎2-1斯特拉斯堡,巴黎VS斯特拉斯堡姆巴佩全场数据

    北京时间12月29日,在今日凌晨4点整,2022-23赛季法甲第16轮巴黎VS斯特拉斯堡姆的比赛准时打响,本场比赛最终以巴黎2-1斯特拉斯堡结束比赛。在本场比赛之中,姆巴佩造点并点射绝杀,5次射门全部

  • 追白羊座女生的大忌,忌大男子主义

    白羊女时而高冷沉闷,时而开朗活泼,实在令人难以琢磨,所以很多追求白羊女的男生都把握不好其中的分寸,为此苦恼不已,可谓追求白羊女之路漫漫。其实白羊女的心思并不难猜,她们外表坚毅决然,一副禁止靠近的模样,

相关栏目:
  • 传统节日
  • 传统乐器
  • 五行八卦
  • 十二生肖
  • 生肖配对
  • 生肖知识
  • 生肖运势
  • 起名大全
  • 十二星座
  • 节日民俗
  • 民俗礼仪
  • 民间工艺
  • 解梦
  • 相术风水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入途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