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入途国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乐器
  • 筚,傣族、黎族和克木人单簧气鸣乐器。因流行地区的不同,傣语又称筚姑、筚咪、筚朗、筚鹿、筚内、筚林当和筚端相等。克木语称筚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海南省等地。    关于筚的由来,傣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傣族青年,他酷爱唱歌,但总觉得歌声单调,故此内心十分苦恼...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9 阅读(404) 评论(0)

  • 双管侗笛

    双管侗笛,侗族吹口气鸣乐器新品种。已用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    1977年,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曾杜克和广州岭南管乐厂雷法宪,共同研究改革侗笛,制作成功双管侗笛。它是在民间传统侗笛基础上,管身由调门相同的两支改革侗笛并排绑扎而成,左为主管,右为辅管,每管都设六个按音孔,辅管的上三孔装有按键,键子不按时呈封闭状。这种...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9 阅读(158) 评论(0)

  • 筚箫

    筚箫,傣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管身竹制,多采用带有竹节的竹管制成。管长25厘米,上端管径2厘米~2.5厘米。在距上端管首9厘米处有一竹节,其余竹节通透。管身背面竹节下方开一椭圆形发音孔,在管内发音孔上方的竹节边沿处开一通气孔,使竹节上下两端管腔相...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5 阅读(409) 评论(0)

  • 嘟噜

    嘟噜,黎族吹口气鸣乐器。黎语又称簇。汉语称洞箫。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乐东、昌江和海口等地。    管身用上端带竹节的细竹管制作(图),管长90厘米、管径1.8厘米~2厘米。上端管首竹节处开有一个发音孔,管身下部开有四个按音孔(前三后一)。第一孔开在管身1/4处,背孔开在管身1/2处,第二、三孔开在第一孔至背孔的三等...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5 阅读(485) 评论(0)

  • 奖,又称掌栽,是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奖”意为箫。汉族称直箫。流行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管身用当地出产的水竹制作,长短粗细不等,一般长80厘米~115厘米,竹节通透,上端管径3.6厘米,下端管径2.4厘米,管身外部套以蛇皮。上端管口置入一个切有斜口的软木塞,管身内侧(木塞下方)开有一个方形发音孔,管身正...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5 阅读(282) 评论(0)

  • 狍哨

    狍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边棱气鸣乐器。因使用桦树皮制成,故又称桦皮哨。鄂伦春语称皮卡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人民,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原始林区,他们以狩猎为...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3 阅读(478) 评论(0)

  • 扎令

    扎令,是藏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德林、扎布令、列丝。汉族译称陶笛,与汉族地区的埙同属一类乐器。未经焙烧的扎令汉族称泥埙或泥哨,经过焙烧的扎令汉族称陶埙或陶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和藏北高原牧区。    通体用粘土加水和泥捏制而成,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乐器。外形似小鸟或鹅卵形,小巧,中空,上端设吹口和发音孔各一个,腰...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3 阅读(360) 评论(0)

  • 列都

    列都,拉祜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都列、列嗄都、列古都,均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等地。    管身竹制,多采用无节细竹管制成(图)。管长30厘米、上端管口内径1.5厘米。管首正面挖削出一个长0.9厘米、宽0.7厘米的长方形缺口为吹口,也有开成半圆形吹口的...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3 阅读(115) 评论(0)

  • 吐任

    吐任,是景颇、傈僳、拉祜等族边棱气鸣乐器。景颇语又称吐良、特令、拉库。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    在景颇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户景颇农家,曾派出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守卫旱谷地,驱赶野兽和鸟雀,保护庄稼,但都先后失踪了。农家寻不到儿子,却听到觅食猴子的叫声和林中的蝉鸣...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2 阅读(476) 评论(0)

  • 鼻箫

    鼻箫,是黎族富有特色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黎语称虽劳、屯卡、圆哈。流行于海南省各地。    历史久远,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国海南岛民间流传。清代张庆长著《黎岐纪闻》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凑一处,即订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可见,鼻箫是...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2 阅读(309) 评论(0)

  • 横笛

    横笛,是朝鲜族边棱气鸣乐器。朝鲜语称则傣。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古代的横笛,又称大咸,是用长短不同的竹子制成的,长者称大笭,中者称中笭,小者称小笭。又通称三竹。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公元1世纪—668年;百济,公元1世纪—663年;新罗,公元1世纪—918年),是宫廷...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2 阅读(221) 评论(0)

  • 合欢箫

    合欢箫,是壮族一种奇特的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    我国常见的各种箫笛乐器,管身上都开有吹孔和按音孔。合欢箫虽然称作箫,但非常独特,只管端开有吹孔,管身上却没有按音孔。它的名称来源于两种与“合欢”有关的含意,一是用一段竹管破开两半后再合拢而成,二是常为壮语称作“欢”的山歌调伴...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1 阅读(140) 评论(0)

  • 长号

    长号,古称长鸣、中鸣、招军、铜角、马吹等。是瑶、壮、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维吾尔、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瑶语称当嘹。彝语称大巴拉。布依语称莽列。维吾尔语称卡奈依。汉族称大号、长尖、喇叭、尖子号等。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最为盛行。    历史较悠久。我国古代所有喇叭类型的气鸣乐器都通称为角,...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11 阅读(275) 评论(0)

  • 铜角

    铜角,又称吹金。是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    历史较久远,早在汉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已流行着角,当时是用天然的动物角吹奏,后来才逐渐使用竹、木、皮革或铜等材料制作。汉代用于鼓吹乐,后世用于军中及卤簿(仪仗)乐。它的形制,汉魏时期为曲形角,在南北朝邓县画像砖墓和辽宁辑安高句丽...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9 阅读(454) 评论(0)

  • 牛角

    牛角,是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汉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和贵州省黔南、黔东南等地最为盛行。    历史久远,其起源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曾有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陕西省华县井家堡出...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9 阅读(273) 评论(0)

  • 鹿笛

    鹿笛,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唇振气鸣乐器。又称鹿哨、?笛、鹿?两用笛。鄂伦春语称乌力安,又称呼鹿。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等地。{图鹿笛(上)(犭罕)笛(下)}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是聚居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8 阅读(268) 评论(0)

  • 筒钦

    筒钦,是藏族、蒙古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筒钦意为大号,康方言区、嘉戎方言区称拉东。蒙古族称毕利、毕利古。汉语通称大号、莽号、大莽号、大号筒。流行于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传佛教寺院中,是寺院宗教活动的重要低音乐器。    历史久远。现存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中,有描绘公元846年古格王国邀请著名印度佛教学者阿...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8 阅读(284) 评论(0)

  • 刚洞

    刚洞,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令、扎令。“冈”意为腿,“洞”意为号,“令”意为笛。汉族称法号、喇嘛号、短角铜号、银腿号、叫鬼号。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河北等省区。    历史久远,是从古代角类乐器衍化而来的,为佛教寺院法器之一。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一直沿用至今。    管体多为铜制...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8 阅读(184) 评论(0)

  • 海螺

    海螺,古称贝、蠡。是藏、蒙古、满、纳西、傣、京、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称董、措董、董嘎尔。蒙古族称冻思。傣语称海三。汉语称梵贝、法螺、螺号、玉螺、玉蠡等。流行于佛教寺院和全国各地,尤以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广东、广西、福建、辽宁、吉林等省区最为盛行。    历史悠久,自古为佛教法器之一。源于印度、东南...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7 阅读(171) 评论(0)

  • 铓筒

    铓筒,是彝、傣、满、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傣语称筚相短、哈亚。汉语称桶子、大铜角。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辽宁、吉林等地。    历史久远。铓筒是古代军中号角。相传是在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由大角衍演而来的。明、清时期称为铜角。明代王圻《三才图会》“铜条”记载:“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7 阅读(444) 评论(0)

  • 壮笛

    壮笛,壮族边棱气鸣乐器。壮语称奴,直译为笛。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那坡、德保、靖西等桂西各地。    管身竹制,多采用一段无节小竹管制成。管长38厘米、外径1.8厘米、内径1.3厘米。在距管首(左端)6厘米处,开有一个吹孔,笛塞置于这段管身内腔中,距吹孔0.5厘米。在管身中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第...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7 阅读(274) 评论(0)

  • 筒箫

    筒箫,又称洞箫。朝鲜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历史久远,早在公元7世纪时已在民间流传。史载,朝鲜高丽王朝(公元919年—1392年)之初,筒箫已用于宫廷音乐的“唐部”乐中,并一直流传至今。    管身竹制,以选取竹子底部向上一至七节部位为宜。过去也曾多用空心木制...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6 阅读(210) 评论(0)

  • 鹰笛

    鹰笛,是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边棱气鸣乐器,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塔吉克语称那依、淖尔,柯尔克孜语称却奥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    关于鹰笛,塔吉克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还过着...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5 阅读(143) 评论(0)

  • 笛老挪

    笛老挪,彝族边棱气鸣乐器。汉族称土洞箫。流行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彝族支系仆人聚居地区。    通体用粘土和泥捏制焙烧而成,外形呈梨形或葫芦形(图),与汉族地区古老的埙相似,其构造和发音原理与埙相同。通高约8厘米,梨形最大处直径约6厘米,内膛中空,壁厚约0.3厘米,上端突起的部分为吹孔,外径1.3厘米,内径0...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5 阅读(352) 评论(0)

  • 侗笛

    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乐器。侗语称介各、济各斯。又称各笛、草笛。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关于侗笛的起源,除侗族古歌中有:“地平金富人造笛”外,在侗族韵文叙事诗歌《祖公河上》中也载有:在“苗娘(姑娘名)...

    传统乐器 发表于2022-07-04 阅读(440) 评论(0)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入途文学网 版权所有